儿童青光眼三种不同术式的结局

发布时间:2019-02-22

       为了探讨三种手术对儿童青光眼的疗效,日本Gifu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研究。在研究中将患者根据初次接受的手术类型分为房角切开术组、小梁切除术组和滤过手术组。6个月中连续两次术后随访发现服药后眼压仍大于21mmHg或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是认定手术失败的标准。

       三组分别包含25例40只眼、15例21只眼、7例12只眼,术后10年房角切开术、小梁切除术和滤过性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5.2%、42.2%和91.7%;术后20年成功率分别为65.2%,小梁切除术组无数据,80.2%。

       儿童青光眼是一种以发育畸形和前房角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眼压升高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因为药物治疗往往是无效的,房水流出通道的病理改变也比单纯的原发性青光眼更为严重,而且需要手术治疗以改善解剖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以术前检查为基础,取决于患者的病情,最主要的方式是房角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特殊病例采用滤过手术并植入青光眼引流装置。在该研究中,对于房角难以观察的患者使用小梁切除术。

       研究人员回顾了日本Gifu大学医院1985年5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青光眼患者的初次手术记录,该研究选择术后随访超过2年且初次手术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术前进行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眼压、眼底情况、视力及视野检查等等。研究使用Kaplan-Meier分析来计算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测量眼压、手术次数、眼药水使用量和术后视力。

       该研究共分析了43例73只眼,其中49只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10只为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14只为继发性儿童青光眼,平均初次手术年龄为4.1岁,随访时间2~20年(平均9.6年),术前眼压平均为26.8mmHg,术后最终眼压平均14.8mmHg,所有组别术后眼压均降低,房角切开术组降低较为明显,三组均有少部分患者需要接受第二次及第三次手术。

       角切开术曾于1948年被Barkan及Shaffer报道,当时的研究者称手术年龄在1月到2岁之间的成功率为94%,1月以下为26%,5岁和10岁为61.4%,而该研究为62.5%。因此,术后长期眼压的稳定是可预期的。此外还发现房角切开术需要更少的手术量和药物,且最终眼压低于小梁切除术,这反映了这部分患者具有更好的眼部情况。但是小梁切除术的优点是适应范围更广,另有研究表明其术后10年成功率可达80%,且对房水流出通道的影响更小,尽管该研究中小梁切除术手术成功率较低,但这可能与本组术眼术前情况较差有关。大多数医生认为滤过性手术并不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房水流出通道严重变形时,仍是最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应用丝裂霉素(MMC)或5-氟尿嘧啶(5-FU)等药物可能使患儿在术后形成巨大的瘢痕。

       该研究尚有几处局限性,首先这是一次回顾性研究。第二,手术适应证不尽相同,这可能导致治疗组之间选择偏差。第三,患者数量较少。但研究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这大大提高了该研究的临床相关性,为儿童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选择。

本文系转载《国际眼科时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