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

发布时间:2019-09-06

近视眼是最常见的眼科疾病,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近年来,近视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我国尤为严重,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众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肖云教授系统地分析了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经典手术方式。介绍了其团队治疗Ⅰ型和Ⅱ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创新和经验。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世界有14亿人罹患近视,预计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群的近视发病率将增长到50.86%~51.36%,患病人口将接近7亿,高度近视所占比例约为2.33%~2.4%。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又称为变性性近视,是指近视度数>-6.00D,眼轴>26.5mm,并且随着眼轴进行性延长,出现一系列眼底病变。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随着严重程度不同从轻到重包括:后巩膜葡萄肿、近视弧,Bruch膜破裂,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CNV)及Fuchs斑,黄斑劈裂(MF),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区域性萎缩。其中,黄斑劈裂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病理性近视中最严重的危害视功能的并发症,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牵引;硬化视网膜血管牵引;不断增加的眼轴和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水化作用等。眼轴的长度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30岁稳定,虽然黄斑劈裂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发病高峰在50岁以后。高清黄斑OCT的出现让我们得以认识到黄斑劈裂的进展及变化。早期黄斑劈裂由于视网膜外层结构尚完整,患者视力影响不明显;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玻璃体后界膜牵拉黄斑出现黄斑板层裂孔;病情继续发展出现内、外层劈裂伴黄斑局限脱离,脱离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导致黄斑裂孔性脱离。

针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各种手术方式层出不穷。但是,由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复杂,不同手术方式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而各有利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式能够解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所有问题而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如何进一步根据黄斑裂孔大小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选择个性化的最优治疗方案来提高手术效率,这对眼科医生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肖云教授团队针对黄斑劈裂合并局部浅脱离及Ⅰ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脱离仅局限于黄斑区血管弓内)患者,尝试采用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旷置、填塞+注气术,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平覆,裂孔封闭。手术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针对较严重的Ⅱ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由于其中心凹内界膜极薄(0.5-1um),完全剥离会损伤黄斑功能,术中内界膜剥离困难,内界膜填塞后容易漂离。肖云教授团队创新性的利用自体血的粘附作用,形成“黄斑栓”,达到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的目的。

该临床研究患者术后随访1月、3月、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患者主观体验视力无明显改善,特别是对于超长眼轴的患者,视力的改善微乎其微,这与术后眼底结构功能不相符。如何改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裂孔术后患者视觉功能的恢复,这对眼科医师来说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有待大家去进一步探索发现。

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时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